<要花多少時間研究 & 要開始拍影片啦>
兩週前讀 Jason Fried 寫的
讀完這段我想的問題是:一個好的投資人需不需要是工作狂?研究時長跟能力是不是成正比?
之所以會有這兩個問題是因為我就是投資工作狂嘛 orz...然後我一時也想不到哪一個厲害的投資人不是花很多時間在投資上面的。直接引用 Todd Combs 的話:我一天閱讀 12 個小時,我們的辦公室就像是一個圖書館。我讀年報、電話會議逐字稿、專業的雜誌...很多是平凡的例行事務,但偶爾會找到一些你覺得有趣、值得深挖的東西。我和巴菲特一天大概聊一到兩次,討論一些進行中的事情,像是交易、股票、公司營運。有時候我們的銀行家或經理人會打來說他們的 idea,大概就是這樣吧
回到主題
首先可能要定義什麼是好的投資人、什麼是有能力的投資人。我認為在主動投資的世界,好的投資人就是我上一篇討論的要創造 Alpha,不論是更高的報酬或更低的風險。而有能力的投資人是能提出洞見的人
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會是,研究越多會不會達到越高的Alpha?
我認為不一定,可以參考威宇這兩篇
<為什麼給你更多的資訊,做的決策反而更糟糕>
<為什麼我過去三年的股票投資,漸漸不再深入研究公司和產業>
舉個最近的例子
通常我對有興趣的公司都會建一個這家公司的資料庫,邊研究邊把找到的資料整理進去。但剛剛瀏覽了一下我的資料庫,發現這半年持股漲最多的一家公司,我並沒有建立它的資料庫。半年前投資的時候,我大概看了幾十分鐘就決定買了。半年後這是我目前手上表現最好的公司
但就這個例子,或熟悉威宇投資案例的朋友,再深入想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不同看見。很明顯的,我憑什麼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就上面這個案例,這筆投資完全奠基在我上一筆成功投資的基礎上。我是把時間花在上一筆投資,這一筆只是槓桿上一筆的知識
就算做的是資產處分、net-net 之類的投資。我們之所以有那個 stomach 是因為過去花了很多時間。我們知道過去這樣做會 work,也知道為什麼會 work
所以我對於 “好的投資人需不需要是工作狂”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一定,你不認真工作大概很難累積到一定的知識讓你在未來的投資上能槓桿它們。但工作的重點如果錯了大概再認真都不會提高報酬率
接下來是第二題:研究時長跟能力是不是成正比?
昨天跟威宇討論,他把研究濃縮成三個部分:資料、整理、思考。最有價值的在於資料與思考,但我認為資料的用處其實也在於幫助你的思考。我認為的有能力是能產生洞見,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洞見來自於問對問題。經過這幾年,我認為這個想法還是正確的。去年剛入行的時候,老闆問我說,好的研究員需要有什麼特質?他認為有兩個,一是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二是能問好的問題
所以研究時長跟能力是不是成正比?要看你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如果只是讀資料但不思考或是花很多時間整理資料但不思考,那這題的答案就是否定的。但如果你花的時間多在思考上,以及不斷閱讀各種資料來輔助思考,那我個人認為這題就會是肯定的
最後是:我們要重新開始錄影片啦。這週會討論 Ray Dalio 對武漢肺炎的文章和 Howard Marks 最新的 memo,大家對於這兩個主題有什麼想討論的嗎?